九嶷斫琴,恪守古法制琴工艺——司德潇

2020-06-11 14:56:00 来源: 大众网青岛·海报新闻 作者: 胡怡圣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仅是一项项技艺与文化,更是国家内在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就是对于我们自身文化的尊重与自信。青岛的非遗文化不仅是这座城的历史文脉,更是一代代人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的最好展示。

  作为青岛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三十一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既掌握着各领域丰富的知识,又身负精湛技艺。为鼓励并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传播活动,推动其成果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大众网·海报新闻大型网络公益传播平台——“海报志愿云平台”推出非遗文化传承人系列报道。

  大众网·海报新闻 记者 胡怡圣 青岛报道 

  古琴至今已有余3000年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在琴、棋、书、画中位列首位。清末著名琴家杨时佰老先生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古琴家、斫琴家,创立了九嶷斫琴法,在民国初年斫琴150余张,并资助学校,倡导琴学,著有影响深远的《琴学丛书》。如今,九嶷斫琴已走过100余年,传承的“接力棒”落到了第五代传人司德潇的手中。

  立足古法,探索符合时代创新点

  在继承九嶷斫琴法的基础上,司德潇在古琴的形制、工艺、音质进行探索创新。使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达到完美的融合,这样斫制出的琴,既保留了九嶷派苍松清脆的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意趣。

  “一心一艺”,严守古琴传统制作工艺

  在选材上,司德潇选用几百年的老杉木或桐木作为斫琴的面板,并按照所需尺寸制成板材并按照已制作好的板型进行底板和面板的制作,面板合理的弧形会给抚琴人良好的手感,厚薄尺寸的微妙变化直接影响到琴的发音,最后将琴各部分粘合在一起,经过校音后,古琴的主题基本就完成了,随后再使用大漆、鹿角霜、铜粉、碳粉、瓦灰等材料按照不同比例配置为琴上漆,在经过精心打磨,附件安装,这样一把古琴才算完成。

  余音袅袅,将古琴之声向外传递

  司德潇已在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等学校开设九嶷派古琴艺术与斫琴选修课,培养了一大批的琴学后进。同时在青岛市实验高级中学成立古琴博览馆,展示自身斫制的八十一张不同样式的琴。此外,司德潇还正与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联合筹划九嶷斫琴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九嶷斫琴文化向外传播共享一份力量,更为培养下一代斫琴艺术传承人做好铺垫。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